首页 > 花卉大全>正文

翡翠木简介及养殖方法

翡翠木养殖信息翡翠木的图片

别名:景天树、青锁龙

分类:多肉多浆植物

科属: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景天科 青锁龙属

盛花期:夏季 秋季

翡翠木图片

翡翠木的介绍

翡翠木又称发财树、玉树、燕子掌、青锁龙、景天树等,景天科多肉质亚灌木植物。

翡翠木的叶片多肉肥厚,浓绿而富光泽,故名翡翠木。翡翠木水份贮存力强,性极耐旱,平时不可烧太多水,否则容易腐烂。原生于南非,翡翠木叶片肥厚如钱币,赏心悦目,是一种吉祥树。

翡翠木的形态特征

翡翠木为肉质亚灌木,高30厘米,茎细易分枝,茎和分枝通常垂直向上。叶鳞片般三角形。原产于纳米比亚。

翡翠木的叶片多肉肥厚,浓绿而富光泽。野生翡翠木可高达3英尺(90厘米),盆栽种植下高只能达到1英尺(30厘米)以下。

翡翠木夏秋季开花,花小而繁茂,表皮有腊质粉,气孔下陷,可减少蒸腾,是典型的旱生植物,无性繁殖力强,采叶即能种植生根。景天科植物植株矮小,由于是肉质,耗水肥很少,因此极易种植观赏。景天科植物由于其矮小抗风,又不需要大量水肥,耐污染,因此成为比较流行的屋顶绿化的首选植物。

翡翠木的生态习性

翡翠木喜好日照充足的环境,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,怕低温和霜雪,耐半阴,在全日照下,植株会长得非常强健,外形也比较美观。不过翡翠木的耐阴性也很好,亦能在光线明亮的室内环境下生长,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观赏多肉植物。

翡翠木喜光需要阳光充足及空气流通的环境生长,光照不足会阻碍开花。避免在炎热且湿度高及寒冷潮湿导环境致叶片变黑。

翡翠木不应该突然从阴暗的位置移动到强光下,需要慢慢增加光照以适应环境,否则容易损坏叶子。在泥土保持干燥情况下,翡翠木能抵御摄氏零度气温,夜间温度寒冷可能有助于促进开花,平均最适温度是摄氏15至24度。

翡翠木的栽培技术

日照

翡翠木喜好日照充足的环境。在全日照下,植株会长得非常强健,外形也比较美观。不过翡翠木的耐阴性也很好,亦能在光线明亮的室内环境下生长,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观赏多肉植物。

温度

翡翠木和一般多肉植物的习性相似,它喜欢在温暖的地方生长,因此,我国南方夏天的平均气温是翡翠木的理想生长温度,但需注意一点,若希望翡翠木能在高温下生长良好,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施才行。到了寒冷的冬天,虽然翡翠木耐热的本领强,但对于低温的忍耐力还是很差的,因此最好能移入室内栽培。

水分

性极耐旱,平时不可浇太多水,否则容易腐烂。在生长期间,翡翠木宜以少量的水来浇淋,而且两次浇水相隔的时间宜稍微拉长,让盆土有充足的时间干燥。而浇水应待泥土完全干透后才浇水,每次浇水要浇透泥士。天气太热或太干燥时,翡翠木会透过落叶减少水份散失。当植株进入休眠期后,更需要将浇水的次数和量减少至最低,以免引起病虫害。

肥料

由于休眠期的翡翠木几乎完全停止生长,而不需要任何肥料,因此除了休眠期外,其他均是翡翠木的生长期,此时植株的生长情况比较明显,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养分,如稀释的花宝或腐熟的豆饼水等均可。

翡翠木的养殖方法

盆土及换盆

除了幼小的植物或小苗外,翡翠木是不需要每年换盆的,只有当植株生长太过茂盛,或根系过分发达时,才需要进行换盆。换盆的步骤相当简单,首先停止浇水,使盆土完全干燥,然后将植株倒出,清除旧土及修剪根系,最后把植株种入较大的盆子,并且补充盆土即可。一般在休眠期外的时间均可种植。翡翠木适宜种植在排水良好的砂土或壤土中,以免水分过多地保留在土壤中而引起根腐病。

翡翠木的繁殖方式

翡翠木是一种非常容易繁殖的植物,而且成功率很高。主要用扦插繁殖,全年均能进行,以春、秋季生根块,成活率高。选取较整齐、鳞片状叶片排列紧密的枝条,剪成12-15厘米长,插于沙盆口,插后约20-25天生根,根长2-3厘米时即可上盆。

可以从翡翠木剪下一段侧枝打或顶芽,然后插在砂土或蛭石上,不久便会长出新的小苗来。除了茎扦插外,翡翠木的叶亦可用来繁殖,将剪下来的叶片插地培养土中,保持湿润即可。对于翡翠木如此简单成功的繁殖法,您也不妨试试。

翡翠木的病害防治

翡翠木主要有褐斑病、叶斑病危害,用波尔多液(1:1:100)每月喷洒1次。虫害有红蜘蛛、介壳虫危害,可用50%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喷杀。

翡翠木的分布区域

翡翠木原产于南非,非洲南部,纳米比亚。

翡翠木的作用用途

观赏价值

翡翠木的叶片多肉肥厚,浓绿而富光泽,翡翠木叶片肥厚如钱币,赏心悦目,是一种吉祥树。

应用

翡翠木多浆植物中的细叶品种:丛生茎叶,四季碧绿,形如石松。秋季开出淡绿色小花,雅致可爱。适用于盆栽观赏,点缀茶几、案头、书案更为诱人。

翡翠木的园林用途

翡翠木可以作观叶植物配置于观赏温室,或盆栽点缀于阳台、过道、室内。

翡翠木的文化背景

名称由来

翡翠木叶片肥厚,浓绿而富光泽,故名翡翠木。

翡翠木的花语

翡翠木的花语:一见发财。

关注微信公众号